安徽省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骨干专业建设》
一、项目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学院 “系(所)企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深化与企业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联合长三角区域内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共建“轨道交通教育合作学院”,以合作学院为支点辐射区域周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三元二向一体双证”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和职业岗位标准,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建设3门骨干课程、开发MOOC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开发教材2本;校企资源合作共享,建设具备“双师”结构优、素质高和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建设1个运营实训中心、新建和扩建扩建3个实训室;依托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实训条件,积极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紧贴行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带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国内有影响的骨干专业、一批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安徽的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2.具体目标
(1)校企联盟长效机制
依托“轨道交通教育合作学院”校企合作平台,成立校企合作“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同时,在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合作体制架构基础上,携手合肥轨道交通公司、合肥地方铁路和合肥火车站等三家合作单位继续开拓合作范围,探索联合培养、订单招生,实现多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校企共建、人才共教,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目标。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轨道交通教育合作学院”及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构建专业群平台的职业基础课并完善专业群各专业课程体系,以“轨道交通教育合作学院”为载体,改革与完善“三元二向一体双证”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按照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标准,通过建设核心课程,推动课堂模拟仿真实验、校内模拟生产性实训和跟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的“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并积极组织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大赛、踊跃参加省赛及国赛,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不断提升。(3)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教研水平、改善双师型结构。通过引进、企业培养增加专业群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名。
与此同时,执行《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施意见》,重点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通过“送”、“培”、“下”、“带”、“引”、“聘”途径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到2019年,力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
(4)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MOOC与资源共享课建设
根据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围绕“三元四向一体双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专业群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合作,重点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票务与班组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指导书》2门课程教材及相关课程的MOOC教学与精品视屏公开课资源。
(5)实习实训条件
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并依托“轨道交通教育合作学院”平台,校企共同建设具有真实岗位任务的模拟生产性校内实训室3个及不断扩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同时,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积极搭建技能竞赛及创新平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目标。
二、现有基础条件
1.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在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合作体制架构基础上,携手合肥轨道交通公司、合肥电务段、合肥火车站等单位成立“轨道交通教育合作学院”,初步形成三方参与、共同管理“校企共建、人才共教,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轨道交通教育合作学院”,构建并践行 “岗位导向,学练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实施“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通过模拟仿真、生产性实训和跟班实习三个环节不断提高实践操作等职业能力。
3.教学团队
现有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5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其中教授1人,“双师”素质教师4人。兼职教师中,3人具有高级技师。近年来,系研究所与企业、行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得到了交通运输厅、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4.核心课程
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按照“学练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企业合作,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信号》三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核心课程建设内容
序号 |
课程名称 |
已完成建设内容 |
1 |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 |
教材出版及制定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电子课件、试题库等 |
2 |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
教材出版及制定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电子课件、试题库等 |
3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信号 |
教材出版及制定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电子课件、试题库等 |
5.实习实训条件
(1)校内实习实训室
目前,已初步建设了9个校内实习实训室,如表2所示
表2 校内实训室一览表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功能 |
适用课程 |
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仿真实训室 |
正常、非正常行车组织等 |
轨道交通概论、行车组织、线路与车站 |
2 |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实训室 |
售、检票、票务处理等 |
票务管理、客运组织 |
3 |
城市轨道交通模拟驾驶实训室 |
正常、非常列车驾驶操作等 |
车辆概论、列车与驾驶 |
4 |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自动控制实训室 |
ATP、ATO、ATS控制原理 |
轨道交通信号基础、列车运行自动控制 |
5 |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实训室 |
轨道电路、信号设备等控制原理 |
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车站联锁、区间闭塞 |
6 |
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电子实训室 |
电路设计、分析与焊接 |
电工电子、数电、模电 |
7 |
室内外信号综合演练场 |
信号设备拆装、维护 |
信号基础设备、区间闭塞、车站联锁 |
8 |
城轨交通牵引供电系统 |
操作和演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控制原理及过程以及熟练的操作设备能力 |
轨道交通概论、轨道交通供电 |
9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预案演练实训室 |
提供车站多种突发事件预案的演练方案,提高学员应急处理能力及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轨道交通应急处理 |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已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表3所示。
表3 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
校外实训 基地 |
实训项目 |
共享专业 |
1 |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
实训、跟班实习 |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
2 |
上海铁路局合肥站 |
实训、跟班实习 |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
3 |
合肥地方铁路公司 |
实训、跟班实习 |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
(3)参与及组织技能竞赛
自2010年以来,我院积极地参加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并屡获佳绩,其中,机器人大赛曾多次获得省、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竞赛获得曾省级一、二、三等奖、国家级三等奖;移动互联APP竞赛曾多次获省级竞赛一、三等奖。通过参与及组织竞赛,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合作学院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推动双师团队对校企双方的双向服务,提高办学活力。
2、构建了“三元二向一体双证”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客运与行车岗位群所对应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突出职业素养,针对职业核心课通过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竞争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形成同类院校领先的专业办学实力
建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支拥有3名专业带头人和4名骨干教师,9名企业兼职教师,总人数18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双师素质教师占95%以上。
建成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训中心和新建扩建3个实训室。建成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网络课程,校企合作编写系列化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2本。
4、专业服务领域全面拓展,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
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打造成区域实训与企业员工培训基地,为其他同类院校和企业提供学习、交流与培训、鉴定服务。